English

庙会应该怎么办

2000-02-17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李海霞 赵建国 整理 我有话说

本报昨天向社会征集“明年庙会怎么办”建议,引起政协委员共鸣,他们各抒己见,提出了一些好主意。

著名书画家李燕:

像庙会这样的民间传统活动,“名为敬神,实为为人。”它实际上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、民俗文化的代表和演示活动,它是历史沿袭下来的,应该有较稳定的基础和形式,而不要盲目地去改变它,否则便有不伦不类之嫌。应该努力挖掘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,可以增加传统的东西,如泥娃娃、兔儿爷、特色小吃等,现代的、新的东西如一些机械电动玩具可以不出现在庙会上,因为超市、商场里都有。当然,庙会活动的一些细节可以改变,使之趋于更合理化、更大众化,如小吃的卫生标准要提高,可否使用一次性餐具等。

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傅振岳:

庙会应该算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,它能让老百姓一年到头,终于有一次精神上的、文化上的、物质上的全方位享受,它让人有丰收的、喜庆的、节日的感受。过去百姓喜爱庙会,而现在更多的人是去超市。过去庙会上耍狮舞龙、秧歌、高跷,现在被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代替了。时代在发展,如果一味恪守过去的东西,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,没有鲜明的特色、新颖的形式很难再吸引人。像个别的活动,你送票他也不去,人们在假日里去郊游、去餐馆……应该考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,为什么不可以让“明星”们上庙会演出呢?所以说,一成不变是不行的。当然,庙会涉及到的管理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,也应予以重视。

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团长金纪广:

庙会本身就来自于民间,没必要搞得过分隆重。过节了,老百姓可以全家人一起出来,到庙会上走一走、转一转、看一看、玩一玩。本来就是自发的,应该尽量保持原来的样子,轻松、活泼一些。通过庙会这种形式,年的气氛还是充分体现出来了,不能没有,但时间不宜过长,场面不宜过大,舆论宣传也不宜过于正规,更不能集中在一天,让全城的人都奔这条街上去。应该顺其自然,这就要有一个良好的、整体的策划和安排。现在个别的办得有些走样,太“洋”了,百姓难以接受,主办单位承受不起,由此带来的经费、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少,还不如分期分批地搞好一些。

著名作家梁晓声:

庙会可以作为一种亲情的纽带,在节日期间让父母儿女欢聚在一起,度过这样一段美好时光。在这样一个时刻,不用去追忆过去的庙会是否美好,也不必去强求庙会是否变得火爆。就像在现代剧院里跳芭蕾舞,跟土台子上的舞蹈完全是不同的感受,人们不见得非要年年去发现新奇的东西,例如写文章每次都要有新鲜的东西才好,而融于庙会之中,去慢慢体味这种节日的气氛则完全不同。节日里或夏日的傍晚,人们换上干净的衣服,女孩子化好妆,上街散步,或许还要买支冰棍或糖葫芦,悠闲自得,今天如此,明天如此,今年是这样,明年也是这样。重要的是让人们体验这种愉悦的感觉,它只是增添了生活的一部分内容,也不会日新月异。有些事情不必强求,该改变的自然会变,无论它是剧变还是渐变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,我们有的会感受,有的则没有考虑。这就是真实的生活,这就是人性。不管如何,例如庙会,每一次我们都融入到这种大的文化氛围中,徜徉其间,只是体验一种亲情,一种愉悦,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、奇异的变化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